比喻句的例子
1、更多的时候,乌云四合,层峦叠嶂(本体)都成了水墨山水(喻体)。(李健吾《雨中登泰山》)
2、上面的例子本体只有一个“不可捉摸的声响”,喻体分别是“春蚕在咀嚼桑叶”、“野马在乎原上奔驰”、“山泉在呜咽”、“波涛在澎湃”。
3、我爱北京——祖国的心脏。
4、一、定义不同
5、第一种是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。
6、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,即只出现喻体,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。
7、⒊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。感情色彩不得体,语言表达就失去了光彩。
8、比喻的注意点
9、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。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。
10、博喻: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。
11、暗喻是本体、喻体都出现,比喻词常用“是”“变成”“成了”“构成”等。
12、比喻中的“比”是“比拟”的意思,“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,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,名为“比喻。”
13、⒉比喻要贴切。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,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,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失当。
14、二、作用不同
15、借代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,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。
16、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。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。
17、④我思想感情的潮水,在放纵奔流着。
18、①夺取全国胜利,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。(毛泽东《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》)
19、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:
20、夜和失明的野藤,还在那里摸索着,碑上的字迹。(「夜和野藤」是本体,喻体是「人」,但不写出来,保留了人失明和摸索的特征。)
21、(4)博喻。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。
22、比喻就是「打比方」,也叫譬喻,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(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),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(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,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),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,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。
23、第三种是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。
24、比喻的结构
25、⒉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。
26、明喻是本体、喻体、比喻词都出现,比喻词常用“像”“好像”“仿佛”“犹如”等。
27、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,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。
28、比喻的条件
29、(1)明喻。明喻是本体、喻体、比喻词都出现,且比喻词——般是“像”、“好像”、“好似”、“仿佛”等。
30、类比是一种论证方法,是通过已知事物同与它相类似的事物相比类推从而证明论点方法。比如《劝学》“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,用“木”“金”与“君子”的相比类推出“博学行无过”的结论。
比喻句的例子
31、由于本体、喻体、比喻词的情况不同,比喻可分为明喻、暗喻、借喻和博喻。
32、而类比中的“比”是“比较”的意思,所谓“类比”,就是“比较类推”。比较类推的过程,就是证明论点的过程,所以,它作为论证方法能够成立。
33、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·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: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,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。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,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,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。
34、喻词(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)
35、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;我就知道,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(喻体)了,我再也说不出话。(鲁迅《故乡》)
36、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,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,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。
37、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,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;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;有时像一条彩带,有时像一团火焰,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;有的色彩纷纭,变幻无穷;有的仅呈银白色,犹如棉絮、白云,凝固不变;有的异常光亮、掩去星月的光辉;有的又十分清淡,恍若一束青丝;有的结构单一,状如一弯弧光,呈现淡绿、微红的色调;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,上下飞舞、翻动;有的软如纱巾,随风飘动,呈现出紫色、深红的色彩;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,犹如晨光曙色;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,一片火红;有时极光密聚一起,犹如窗帘慢帐;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,宛如孔雀开屏,蝶翼飞舞。(「极光」是本体,「彩带」「火焰」「银幕」「青丝」等都是它的喻体,属于一个本体可以带多个喻体的类型。)
38、比喻的形式
39、⒉对道理进行比喻: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,化抽象为具体,化繁为简,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。并使语言生动形象,富有文采。
40、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,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,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,烘托气氛,引起读者的联想。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。
41、本体、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。常用的喻词有:像、好像、好似、如、有如、如同、彷佛等。
42、②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,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。(茅盾《白杨礼赞》)
43、叶子(本体)出水很高,像(喻词)亭亭的舞女的裙(喻体)。(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)
44、①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,极远的又是极近的.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,像春蚕在咀嚼桑叶,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,像山泉在呜咽,像波涛在澎湃。
45、①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,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!(陆定一《老山界》)
46、①离开这个阎王殿!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。
47、②在苍茫的大海上,狂风卷集着乌云。在乌云和大海之间,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。(高尔基《海燕》)上面这些例子中,本体分别是“星星”、“海燕”,喻体分别是“宝石”、“闪电”。比喻词分别是“好像”、“像”。
48、本体、喻体同时出现,但用「是」、「成」、「成为」、「变为」等系词代替「像」一类的喻词。
49、举例和比喻都有将某事打一个比方,使人易懂。
50、学习好比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因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,而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绝对不可能的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,一定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,一点一点去积累。如果遇到疑难问题,要永不言弃。否则你的成绩永远不会提高。
51、本体(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)
52、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。
53、第二种是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。
54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,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证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方法。
55、母亲啊!你(本体)是荷叶(喻体),我(本体)是红莲(喻体)。
56、他(本体)动也不动,彷如(喻词)石像(喻体)。
57、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,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,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、形象化。
58、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,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,其变化形式有:
59、进而论证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同时得到时,也应能正确的取舍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60、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,其基本类型有三种:
比喻句的例子
61、明喻:本体、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。常用的喻词有:像、就像、好像、好比、好似、恰似、如、有如、犹如、仿佛.....
62、借喻: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(即暗喻)相混淆。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,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,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,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。
63、⒈喻体要常见、易懂。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,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。
64、③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,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。
65、明喻、隐喻(暗喻)、借喻
66、⒈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,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,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,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,并使语言文采斐然,富有很强的感染力。
67、天上张著灰色的幔(喻体)。(「灰色的幔」是喻体。本体是「黑云」,但不写出来。)
68、隐喻(又称暗喻):本体、喻体同时出现,但用「是」、「成」、「成为」、「变为」等系词代替「像」一类的喻词。
69、三、概念不同
70、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,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,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。也叫“譬喻”、“打比方”,中国古代称为“比”、或者“譬(辟)。
71、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;我就知道,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,我也说不出话。(鲁迅《故乡》)
72、比喻的定义
73、隐喻[暗喻]
74、有时开着自己的车从这里路过,总是看到路轨伸展着生锈的臂膀捅向远方。(「路轨」是本体,喻体是「人」,但不写出来,保留了人伸展着臂膀捅向远方的特征。)
75、博喻、倒喻、反喻、缩喻、扩喻、较喻、回喻、互喻、曲喻
76、①看吧,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,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亡.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。(高尔基《海燕》)
77、⒊用比喻法描写事物,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,加深读者的印象;用来说明道理,能使道理通俗易懂,使人易于理解。
78、(2)暗喻。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,两者之间用“是”、“就是”、“成了”、“成为”、“变成”等比喻词连接的一种比喻。
79、比喻的作用
80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。比喻句一般都是由涵盖了本体、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。议论文中运用比喻,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,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。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。
81、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。
82、暗喻还有以下几种变体:
83、上面这些例子中,本体分别是“夺取全国胜利”、“高原”,比喻词分别是“是”、“是”,喻体分别是“第一步”、“大毡子”。
84、喻体(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)
85、孟子的《鱼我所欲也》,先说用“鱼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”进行论证:当两者不能同时拥有,那就舍与鱼而取熊掌,用这个比喻很通俗易懂的说明人们很自然的懂得取舍。
86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(或事例)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(或事例)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。
87、喻体的隐、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。
88、(3)借喻。借喻是本体、比喻词都不出现,而是借“喻体”来代替“本体”的一种比喻。
89、例①的“翡翠”是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硬玉,这里用来比喻海浪。例②的“厚障壁”借来比喻“我”和闰土之间已形成的隔阂。
90、意思是对一件事情进行一个比喻,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明白这件事情,我们在这个世界之中,有的东西自己没有经历过,所以说没有办法去理解,但是当它转化为你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的时候,你的内心就会变得非常的清楚,所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描述的方式。